研读文本,让教学更有效
——学习《201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感
暑假中,我们一起走进了2012年出台的新课标,认真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国民教授所做的讲座《2011年新课程标准解读》。郑教授以新旧课标作对比,既提到了旧课标中的重要内容,又讲到了新课标中补充的内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讲座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与旧课程标准相比较,增加了“运用语言文字”几个字,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另外,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阅读教学在一下方面有以下不同:(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增加了教科书编者;(2)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问题。(3)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二泉映月》,为了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引导好孩子钻研文本,了解编者的意图。我精心设计教案,引导孩子自己在阅读活动中感受二月映月的美景,感受阿炳生活的疾苦,对希望的向往,对音乐的喜爱。孩子们通过自己感悟,感悟到了编者的意图:(1)惠山二泉的风景的美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教学,“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淙淙流水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月光如水 静影沉璧”词语合起来,二泉映月的美景就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乐曲,一首优美的诗。(2)感悟阿炳生活的凄苦和不向命运屈服的品质。阿炳四岁丧母,师父又离他而去,之后便是患眼疾,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二泉的美景再也看不见了,擅长音乐演奏的他也只能在街头卖艺。孩子们在反复阅读课文后,感悟到二泉仿佛成了他的知音,似乎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悲愤的倾诉”:为什么?为什么?我那么早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为什么我一个亲人也没有,我的生活为什么如此苦,为什么那么爱音乐的我只能在街头演奏音乐……文章最后是指向光明的一面的,阿炳的日子虽然苦,但阿炳又是乐观的,坚强的,听着二泉的声音,仿佛听到了阿炳倔强的呐喊:我不会被困境所打倒,我爱那音乐,我爱家乡的美景,我爱那清泉,我也爱那月光…感悟阿炳的品质。课的最后,孩子们甚至感觉到阿炳爱一直激发他奋进的苦难,当孩子们说出这个答案时,我觉得孩子们的感悟到位了。其实,苦难并不可怕,战胜它,走近他,就会收获更加精彩的人生。
因为孩子们很好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孩子们认识到有了苦难,阿炳才有了那首在乐坛上也享有盛誉的名曲;因为有了这篇文章,我相信孩子的成长中会获得许多的正能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