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我成了语文老师,课堂上,我用最美的语言形容书本上文字描绘的画面,课后,我带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或许是文字的力量,果然除了儿时记忆中的那些小花小草,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那不知名的小池塘,那可爱的小雨点,那壮观的落日,那一望无垠的金黄油菜地……再后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美,将敌人带入埋伏圈的二小,月光下的启蒙的母亲,萧红和祖父的园子,还有那群抱团从火中突围的“蚁国英雄”……,大自然,文字,故事,语言,真得好美,美的不敢触及,美的有时那么的令人向往!
今天这一章节介绍的是帕夫雷什中学的美育,436页整整大半页,苏老都在讲述他眼中的大自然的美。他说:学校教育的最初日子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巡游美的世界:游览、远足、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等活动,在欣赏大自然的美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描述周围世界美的富有色彩和情感的言语。只有在孩子们亲眼看到美的情况下,描绘的语言才能对他产生感染。除了借助美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老师们总是选择跟艺术家所描写的景致相近的环境中读作品,将美的作品与大自然的美结合起来,美变得更加可以触摸,更加真实。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我们:在人性美的概念中,摆在首位的是心灵美,即忠于信仰、人道主义和不容邪恶。在人的品格中,作为内在心灵美首先强调的是有思想的生活——为信仰而生活、而行动。把为公共福利而做的行动并不当作某种牺牲来解释,而当做真正幸福的源泉、真正丰富的精神生活来对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师们在橱窗里布置伟人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让那些心灵美的人物激发年轻人的思想,促使他们考虑自己的前程,使每个青年都有崇拜的的心灵美的对象。
另外,本章还提醒我们要关注语言、绘画、音乐对孩子的美的熏陶。书中这样介绍,凡是在童年期受到过优秀作品中语言美的较大影响的孩子,到少年和早期青年期都很喜欢在文学上做些试探——作诗,写故事和随笔等。他们经常在空余时间听文艺作品的朗读,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低年级专门设有心爱作品的朗诵课,中高年级朗读我国和外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片段。因为对绘画作品美的感知可以唤起儿童要用颜色、线条和色调配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愿意,所以,学校经常举办孩子们的画展,重视绘画作品的欣赏,感知绘画作品的美。音乐也是审美教育的有力手段,音乐是情感、感受、心绪细微变化的语言能否敏锐地感受和领会音乐语言,要看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民间和作曲家作品领略得如何。他们学校把分配给唱歌和音乐的一半以上时间用来欣赏音乐作品。先教孩子懂得旋律,然后转入欣赏一些简单的短小乐曲。每听一个作品前都有介绍,渐渐地学生便形成了一个关于用音乐特殊手段表现的景色或体验的概念;除此外,为初、中、高各年级学生举办音乐晚会;使每个孩子演奏一种乐器;空余时间,去音乐教室听自己喜欢的录音带……当然,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打扮周围的环境!
就在这样的美育中,帕夫雷什中学成长的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绘画作品,热爱音乐……就在这样的美育中,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拥有了美好的心灵,立志成为真善美的人。让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孩子的心底播下美的种子,让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也一定是美美的!
评论